汇丰、花旗,同日宣布!在中国买卖正式交割完成,汇丰:加大在华财富管理业务布局  第1张

经过将近大半年的时间,汇丰和花旗两大外资银行巨头在华买卖正式交割完成。

6月11日一早,汇丰中国宣布,已完成对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在中国内地的个人财富管理业务的收购。

随着交易的完成,汇丰中国已承接花旗在全国包括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11个主要城市的个人财富管理客户及相关资产。同时,超过300位原花旗相关员工也已正式加入汇丰。

同日,花旗方面也确认上述交易完成交割,并表示其在中国内地的企业和机构客户业务不受此次交易影响。花旗将继续支持企业和机构客户,在全球市场为他们提供银行服务。

两大外资银行宣布

花旗中国官网最新公告显示,该行已于2024年6月7 日(“交割日”)完成向汇丰中国转让个人银行财富管理业务。根据此前通知所述,客户持有的相关花旗产品和账户未在交割日转让给汇丰中国。

汇丰、花旗,同日宣布!在中国买卖正式交割完成,汇丰:加大在华财富管理业务布局  第2张

去年10月9日,花旗正式宣布,将其中国内地的个人银行财富管理业务出售给汇丰中国。

彼时,汇丰也确认,与花旗中国达成协议,将收购其在中国内地的个人财富管理业务,覆盖其在全国11个主要城市的个人财富管理客户的投资理财资产及个人存款,约为36亿美元(截至2023年8月)。

具体来看,本次收购的业务范围为花旗中国的个人财富管理业务(不含保险代销),不涉及花旗中国的信用卡、个人房贷及其他贷款等其余零售业务。所涉及的11个城市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大连、成都、杭州、南京、重庆、天津和长沙。

根据花旗中国6月份发布的《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财富管理留存客户服务内容公告》,花旗中国将继续为留存客户提供包括人民币及外币汇出汇款、理财产品赎回业务等多项必要的基本服务,客户可通过致电花旗服务专线或发送电子邮件提出业务办理需求。

汇丰、花旗,同日宣布!在中国买卖正式交割完成,汇丰:加大在华财富管理业务布局  第3张

(《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财富管理留存客户服务内容公告》)

汇丰:加大在华财富管理业务布局

“汇丰坚定看好中国市场的发展潜力,并立足长远持续加大投资。近年来,集团对内地的投入已达数十亿元人民币,其中相当一部分聚焦于高速发展的财富管理领域。”汇丰中国行长兼行政总裁王云峰表示,本次收购完成后,集团可以进一步巩固在外资银行财富管理赛道的竞争优势,同时,继续全方位发挥跨境金融服务专长,支持海内外客户把握中国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的机遇。

实际上,近年来,汇丰集团持续投入中国内地市场,对财富管理业务加大布局,涵盖银行端的财富管理和私人银行服务、人寿保险、资产管理及金融科技。同时,联结境内外教育、医养、公益传承和人文艺术四大支柱资源,服务内地核心客户群。

从财务数据来看,2023年,汇丰集团在中国内地的财富管理投资资产比上一年增长53%,财富管理客户总数同比增长超过30%。今年一季度,该集团在亚洲市场的新增投资资产净值同比增长33%至190亿美元,其中,中国内地市场亦做出贡献,其同期新增投资资产净值同比近乎翻番。

此外,汇丰还在人才战略上加大投入。到2024年底,其“大财富管理”矩阵下的员工总数将达约6000人,不仅为财富管理行业提供优质工作岗位,还为中国内地金融市场培养国际与本地视野兼备、诚信与合规并重的金融人才。

花旗:坚定服务在华企业和机构客户

对于花旗而言,出售中国内地个人银行财富管理业务,是此前宣布逐步关闭中国内地个人银行业务计划实施的一部分。花旗方面也表示,继续坚定服务中国的企业和机构客户。

2021年4月,花旗集团宣布了对全球个人银行业务进行重组的消息,在14个全球市场中,其将计划寻求退出个人业务。2022年12月,花旗宣布将逐步关闭其中国内地的个人银行业务,但不涉及其市场领先的对公业务。

据了解,花旗也已与富邦华一银行达成协议,将于今年稍晚时就中国内地的个人信用卡业务及无担保贷款相关资产进行转让。

自花旗宣布退出亚洲、欧洲、中东和墨西哥的全球14个市场的个人银行业务以来,目前已经完成了9个市场的个人银行业务出售。

从目前消息来看,花旗也将关闭其韩国的个人银行业务,还将全面结束其在俄罗斯的业务。花旗还宣布将寻求其在墨西哥的个人银行、小型企业和中型市场业务的IPO,并重启在波兰的个人银行出售计划。

1902年,花旗进入中国市场,并于2007年首批成功转制。目前,花旗服务在华运营70%的财富500强企业,300多家中国领先企业和众多新兴新经济企业,在华共有约7500名员工,分布在12个城市。

花旗也正积极寻求在中国内地设立一家独资证券公司和一家独资期货公司。今年2月份,花旗集团意欲在华申设的外资券商――花旗证券有了反馈新进展。证监会对申请设立花旗证券的花旗环球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提出了6条意见,反馈意见内容包括补充主要股东财务状况、评级展望、证券业务国际排名等。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券商中国。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