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近年来,在绿色金融催动下,绿色产业加速成长,而在绿色产业的涵盖范围之外,能源、造纸、化工、钢铁、交通运输等高碳行业亟须实现绿色转型。大量企业从高碳向低碳的顺利转型,将是驱动经济发展模式转换的强大引擎,而转型金融将在其中发挥巨大作用。

  作为转型金融的重要实践工具,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共同面临绩效指标难设定、信息披露不完善、外部评审待加强等问题,行业正在积极探索解决之道。

  ● 本报记者 郑萃颖

  金融赋能 助力转型

  即便已经做了多年的绿色金融服务,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团队在帮助企业申请碳减排挂钩贷款时,还是遇到了挑战。“我们想为一家公交车租赁公司获得低利率碳减排挂钩贷款,将传统燃油公交车换成新能源公交车,但在计算碳减排效益时,遇到了数据获取难题。”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常务副总裁蒋洁萍告诉记者。

  碳减排挂钩贷款是将企业贷款利率与碳减排绩效目标挂钩的金融工具,如果企业在约定周期内实现碳减排绩效目标,银行会下调原贷款利率,从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无论是设定还是检验企业的碳减排绩效,均需获知企业在项目实施前后的碳排放数据,而企业往往缺失这方面的监测和记录。在没有过往实测数据的情况下,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团队需要按照企业运营公交车数量、车辆使用的燃料类型、行驶里程数等数据计算项目实施前的碳排放量。同时,计算碳排放量的一个关键数值——燃油公交车的碳排放因子也是缺失的,这大大增加了计算企业碳减排绩效的难度。

转型金融强大引擎加速转起来  第1张

  即便挑战重重,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团队还是帮助企业完成了十几个减碳项目,累计获得40余亿元碳减排挂钩贷款,碳减排量合计128万吨。通过将企业低碳项目与金融机构相对接,引导资金流向低碳转型领域。

  发行碳减排挂钩贷款属于转型金融实践。与绿色金融主要关注绿色产业和绿色项目不同,转型金融可以支持碳密集型产业。“转型金融是绿色金融的有效补充,可以帮助高碳产业企业填补在低碳转型过程中的资金缺口,通过转型资金进行技术升级、设备更新以及业务模式创新,提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中财绿指首席经济学家施懿宸说。

  施懿宸告诉记者,目前转型金融的实践工具主要包括信贷和债券两类。信贷方面主要为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SLL)。债券方面主要有四种工具,分别是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SLB)、转型债券、低碳转型公司债券和低碳转型挂钩公司债券,其中SLB的发行规模占比超60%,是目前最主要的转型类债券。据了解,约70%的SLB由高碳产业企业发行。转型金融缺乏明确、统一的概念、标准及分类原则,转型风险识别难度较高,金融机构参与转型金融的基础条件较为薄弱,是目前金融机构开展转型金融业务的三大堵点。

  据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香港绿色金融协会主席马骏测算,中国未来30年绿色低碳融资需求累计将达487万亿元,每年约有6万亿元的绿色低碳融资缺口,需要构建转型金融框架,帮助大量不在《绿色产业指导目录》中的经济活动减碳。

  实践增多 难点浮现

  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ESG投资研究中心副主任张芳梳理发现,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覆盖行业不断增多,已涉及能源、造纸、化工、钢铁、交通运输等高碳行业,越来越多地覆盖设备制造、计算机、通信、互联网等行业企业。同时,参与其中的金融机构类型不断丰富、业务规模不断增长。例如,兴业银行33家分行在2023年共落地碳减排等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业务291笔,融资金额87.25亿元;招商银行杭州分行截至2023年末累计为11家企业发放15笔碳减排挂钩贷款,合计3.07亿元。

  今年8月,中信银行南京分行为江苏武进绿色建筑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发放了全国首笔绿色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ESG)双向挂钩银团贷款,金额3.35亿元,为企业设置了“绿色建材生产量占总生产量的占比”“员工关怀活动”等关键绩效指标和目标。中信银行南京分行行长叶雪松介绍,若实现全部目标,则新的贷款利率将在提款日确定的贷款利率基础上大幅下调;若实现1-2个目标,则新的贷款利率将调减一定比例;若全部目标均未实现,则新的贷款利率将上调一定比例。该笔贷款将助力企业研发、生产、销售高质量环保建筑材料。

  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发行数量每年保持增长,发行规模震荡攀升。据中诚信绿金统计,自2021年5月国内发行首批7只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以来,截至今年9月末,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已发行181只,总规模1781.28亿元。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在2023年发行规模下降,2024年发行规模回升,其中发行规模由大到小的行业依次为电力、基础设施投融资、建筑、金融。据气候债券倡议组织统计,中国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发行规模,自2021年以来一直保持全球领先地位,2023年的发行规模居全球第三位,仅次于意大利和智利。

  据张芳梳理,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发行主体主要集中在北京市(截至2024年7月的累计发行规模262.77亿元,下同)、上海市(194.2亿元)、山东省(147.37亿元)、江苏省(142.05亿元)及浙江省(109.7亿元),这5个省市发行规模合计占全国发行规模的近六成。对比当下我国AAA级主体信用债平均利率,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平均利率低10个基点左右。

  今年10月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优化绿色及转型债券相关机制的通知》明确,支持有转型需求的企业发行转型债券,不限于钢铁、有色、石化等传统八大行业,拓展转型债券发行人主体范围,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业内人士预计,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发行主体范围将进一步扩大。

  与此同时,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共同面临绩效指标难设定、信息披露不完善、外部评审待加强,以及可能产生额外成本费用等问题。

  中诚信绿金总裁薛东阳表示,部分债券发行人在发行前指标数值设定阶段存在对无法完成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担忧,因此初始设定的指标数值相对保守,并且设置惩罚条款的力度不大,难以体现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雄心。与此同时,转型债产品对发行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约束力不足,会在一定程度上打消投资人的积极性。“如何使企业绩效指标具有国际认同度和先进性值得关注。合理有效的绩效指标可以帮助发行人树立良好形象,吸引更多境内外ESG投资人。”张芳说。

  此外,需要关注过程管理和信息披露问题,做好绩效指标的落实,如建立内部激励机制,提升信息披露透明度。施懿宸认为,生产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程度较低、信息披露制度仍不完善,企业“假转型”风险随之提高,金融机构难以鉴别减碳项目实际转型效果。

  鉴别减碳项目实际转型效果,需完善外部评审机制。“对于专业性指标和企业碳减排相关的转型计划,是否需要专业第三方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和评估认证,是需要关注的问题,同时要考虑这部分成本费用如何分摊。”张芳说,关于成本费用问题已有的解决方案包括财政补贴,以及通过建设数字化基础设施来赋能企业。

  地方试水 积极探索

  蒋洁萍介绍,2019年底,由四川省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厅、四川省地方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共同发文,建设四川省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数据库,上线四川绿色金融服务平台“绿蓉融”,平台功能包括:建立数据库,如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数据库、绿色低碳先进技术数据库、绿色金融产品库等;披露企业环境信息;进行投融资对接,帮助有需求的企业与金融机构匹配;进行企业环境效益的测算和绿色识别。

  “绿蓉融”这类数字化基础设施可以帮助金融机构消除获取企业环境信息的障碍,并提供减排效益评估服务,在一定程度上疏通转型金融堵点。类似的实践还有碳账户金融,浙江走在前面:湖州在2023年发布转型金融支持活动目录2.0版和重点行业转型目标规划指南,建设企业碳账户综合支撑平台,已为2.1万家企业开设碳账户;衢州从2021年开始实践碳账户金融,引导金融机构向低碳企业和减碳项目倾斜。

转型金融强大引擎加速转起来  第2张

  北京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张永冀撰文表示,绿色金融功能的有效发挥,依赖于整个双碳工作的落实完善,尤其是行业碳排放标准和监管、设立碳账户、碳核算和信息披露规则等绿色金融基座的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日前联合印发《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工作方案》,加快了碳排放信息底座建设进程。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在2024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表示,金融科技的应用有助于解决绿色金融实践中的诸多挑战,通过精准甄别绿色项目,降低成本,提升市场参与度和项目可持续性,可以有效减少市场失灵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