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淘天集团同时宣布两大关于商家“减负”的消息。

  8月9日开始,淘宝将正式实施优化后的“仅退款”策略,依据新版体验分提升商家售后自主权,对优质店铺减少或取消售后干预。店铺综合体验分≥4.8分的商家,淘宝不会通过旺旺主动介入、支持收货后的仅退款,而是鼓励商家先跟消费者协商。其他分段的商家,淘宝将依据体验分与行业性质,分别给予不同程度的自主处置权。体验分越高,商家处置权越大。

  9月1日起,天猫将取消平台年度软件服务年费,届时新入住的商家无需支付,已支付年费的商家,天猫将按结算规则分批退还。

  在唯买家最大的电商圈,拼多多无限倾向于消费者的“仅退款”如今几乎成为标配,2023年底淘宝宣布允许在特定情况下支持“仅退款”,美团也于最近宣布将“仅退款”纳入到日常服务体系中。

  大半年后,淘宝再次对“仅退款”政策作出调整,可见在应对电商竞争吸引流量的同时,淘宝对于如何服务好买家同时又安慰好卖家一直在做平衡和调整。

  今年4月10日马云在阿里发内部公开信表示,要认清自己,重回客户价值轨道。根据阿里2024财年业绩,淘天和国际电商业务的GMV实现双位数同比增长;2024年第一季度天猫新入驻商家数同比增长60%。

  给予商家更多自主处置权

  根据淘宝的策略,对于“仅退款”将会给予商家更多自主处置权,同时淘宝还将提供多份售后服务方案供商家选择,引导商家持续优化售后服务,减少“仅退款”带来的纠纷及资损。此外,淘宝还优化了仅退款申诉环节。商家发起申诉后,平台会请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商品进行抽检,若检测通过,平台将赔付损失给商家。

  今年以来,各大电商平台陆续推出“仅退款”,有效保障了消费者权益。但不容忽视的是,“仅退款”保护消费者的同时,也被一部分“羊毛党”利用,损害了部分正常经营商家的权益。

  曾经做遍国内各个电商平台的义乌卖家Leo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其目前专做出海外贸,如SHEIN和TEMU,接下来可能会尝试亚马逊新推出的低价版,国内电商竞争太激烈。Leo说,国内电商的“仅退款”对卖家的利润冲击很大,容易产生一单生意不仅白做,还搭进去人力物力的情况。而且“仅退款”打出的口号是“无理由退货”,商家光搭进去的运费就吃不消。“我现在顶多是给开网店的做供应商,自己不直接面对终端,这样就能避免损失。”Leo说。

  淘宝方面表示,淘宝依据店铺体验分优化“仅退款”,率先在平衡用户体验和商家权益上做出有益探索。在保证消费者权益的同时,显著优化营商环境,形成更良性健康的电商生态。

抵制“薅羊毛”!淘宝调整“仅退款”,给商家更多自主处置权  第1张

  杭州赢动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杭州数字产业学院院长崔立标认为,淘宝优化“仅退款”的政策是合适的,这是在引导电商平台生态向良性发展。

  崔立标说,这几年卖家很难,销量下滑、价格无底限卷、高退货率、流量成本高。如果卖家赚的钱少了,不开店了,电商生态就没了。所以休养生息是对的,给卖家喘口气,共度时艰。“仅退款”破坏了公平的交易规则,国家市场监督部门应该出手干预。淘宝的选择是对的,应该由商家决定是否仅退款,而不是平台一味讨好买家,公平是基石,不能用卖家的尸骨,充填电商平台的城池。

  天猫3-6万年费全免

  此前,天猫不同类目商家每年需支付3-6万元年费。等正式实施免年费后,除新入驻的商家外,对于2024年1-8月经营成交额达成全年目标的商家,天猫会全额返还年费。

  据悉,取消年费之前,淘宝天猫已推出一系列惠商动作:向所有品牌及商家提供包括AI经营提效工具、免费生意参谋、寄件物流补贴等近10项举措,降低经营成本,提升经营效率。

  今年以来,天猫持续升级品牌经营体系,以取消年费为代表的惠商动作,全面聚焦于全平台的第一目标——让品牌商家获得生意增长。从618天猫商家表现来看,系列动作已经形成了明显的正面效应:365个品牌在天猫618成交破亿,超36000个品牌成交翻倍。其中有近200家第一次参加618的商家成交突破千万,576个创立3年内的新品牌拿下趋势品类第一名。

  阿里2023财年年报中披露,淘宝和天猫的商家可以购买按效果付费、信息流推广营销和展示营销服务来为其店铺导入流量。此外,商家可以从第三方合作网站获取站外流量。淘宝和天猫商家还可以购买高级店铺软件帮助升级、装饰和管理其网上店铺。

抵制“薅羊毛”!淘宝调整“仅退款”,给商家更多自主处置权  第2张

  蔡崇信和吴泳铭在2023财年年报致股东的信中说,阿里“用户为先”的战略将保障在业务策略和产品设计中将用户体验作为第一优先级,提升用户体验将会提高用户留存和复购。在阿里巴巴平台上,商家们可以找到最有活力、最细分、最高频的在线消费者群体。

  年报显示,2024财年,在淘天上消费超过人民币1万元的年度活跃消费者数量实现持续增长。2024财年,在淘天上消费超过人民币1万元的年度活跃消费者中持续活跃的比例与2023财年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