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024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广州)
6月25日金融一线消息,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近日于第13届中国(广州)国际金融交易·博览会上举办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区域论坛,论坛以“新产业 新模式 新动能——以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强国建设”为主题。粤开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出席并在主题论坛一围绕“科技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发表演讲。
罗志恒表示,金融在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还要解决融资结构上不合理的三个问题,一是直接融资占比低,间接融资占比高;二是直接融资里,投早投小的占比低;三是间接融资里投向科技贷款的占比偏低。解决方案蕴藏在问题之中,一是理顺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二是财政支持科技创新的过程中,科技领域的事权和支出责任要进一步上收到中央政府;三是在间接融资中,要加大对于科技创新的投资支持力度。
以下为文字实录:
罗志恒: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兴再次参加清华五道口全球论坛,我们分论坛一的主题是:科技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前面梁涛主席和欧阳行长都谈到了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这个总结非常精准。刚才欧阳行长也谈到,我们要重点发展股权融资,来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今天我想和大家汇报的内容是: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实现路径。
在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提出以来,大家对新质生产力做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我今天想和大家汇报的是三方面内容:一是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发展逻辑,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势作简单汇报。二是财税金融在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三是财税金融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现路径。
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发展逻辑
新质生产力的概念经历了从提出到完善和系统化的过程。这一部分大家应该非常熟悉,所以我简单做汇报。大家清楚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出了要发展新质生产力,但实际上我们往前追溯,可以发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就有“新质”的提法,当时讲的是“要打造强大的战略威慑力量体系,增强新域新质作战力量体系”。“新质”概念从党的理论创新角度,在二十大报告里面已经提出来了,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两者的关系。其一,新质战斗力是新质生产力在军事领域的应用,而新质生产力是新质战斗力的延伸,这是我们可以看到新质生产力内涵的第一个体现。其二,2023 年 9 月份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时候,讲的是两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到了 2023 年 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时,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外延得到进一步拓展,包括三个层面,既包括未来产业以及我们看得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包括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我们看到新质生产力这个概念的两大飞跃,一次是从军事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第二次是从内涵由两个层面扩大到包括传统领域的转型升级在内的三个层面。
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
总书记在 2024 年 1 月 31 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对新质生产力做了非常有高度和体系化的理论阐述。这些年我们党一直在加强理论创新,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结合起来,所以我们提出一系列理论创新,包括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等等,这些与新质生产力到底有什么关系?我也想简单汇报我的学习体会和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共产党从现在起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我们的最高目标。
怎么去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任务就是高质量发展,怎么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新发展格局是高质量发展战略支点。构建新发展格局包括两个方面或者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对应着改革,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对应着开放。第二个层次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既包括需求的扩大,也包括供给侧的稳定韧性和高水平,这就必然要求我们要搞高科技水平的自立自强。而新质生产力恰恰是能够赋予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这是我们可以看到新质生产力在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这些理论体系中的位置,这是我想和大家汇报的关于新质生产力,我个人所理解的内涵。
新质生产力的现实逻辑
2023 年提出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我想也有很强的现实逻辑。我们刚才谈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其次这也是当前稳定宏观经济形势和中长期推动经济结构改革的必然要求。短期我们可以看到,2024 年一季度实现开门红,GDP 增速达到了 5.3%,但是我们需要注意到这 5.3%是实际增长,如果包括 GDP 平均指数、物价水平,可以看到一季度增长只有 4.0%,这就导致了宏观数据和微观感受的背离,因为决定居民收入、财政收入和企业营收的,是包括物价指标在内的名义 GDP 增长。
当前我们所面临的情况是 2024 年 4 月经济出现分化,5 月份经济进一步分化,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好于 4 月,出口超预期,制造业投资总体增速也还不错,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还有两个大风险没有解决。一是房地产销售投资和价格仍然在下行,二是地方政府所面临的财政紧平衡形势。就地方政府而言,第一要化债,第二要“三保”。在诸多压力之下,地方政府着眼长远发展经济的能力和积极性不足,对经济发展有影响。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发展什么样的力量去承接房地产旧模式转型缺掉的这块?所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利于短期经济稳定增长,弥补房地产下行的缺口。第二,从中长期看,我们要推动经济发展从债务和投资推动转向科技创新和消费驱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转型,这是第二个现实逻辑。第三,当前可以看到大国博弈、地缘冲突、政治冲突多发和频发,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利于维护国家经济和安全,这是我想和大家汇报的新质生产力内涵和发展现实逻辑。
二、财税金融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是要往前走的,我们要解决问题,当下我们面临什么样的问题?财税和金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可以看到财税领域、金融领域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还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有效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证,所以财税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当仁不让。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新型举国体制与市场决定性作用
具体而言可以看到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一方面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市场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企业必须起到主要作用。但我们也提出要发挥新型举国攻关体制,怎么去平衡新型举国攻关体制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主要集中在基础研发和卡脖子工程和技术,通过大院大所攻克核心的技术困难和问题,同时政府要侧重保护知识产权,侧重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公共秩序;企业侧重在试验发展环节,让科技创新转化成为产业创新,所以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应当要清晰。
但是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很难。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所以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过就是 30 余年的历史,时间比较短。其次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财政金融土地社保国资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政府和市场的边界理清相对而言更难。我们可以看到,政府承担过多的兜底责任,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挤压科技领域的财政支出。其次有些地方政府过多干预金融资源的配置,也会使得一部分金融资源投向房地产,投向了城投,这是我们过去十年可以看到的现象,这对科技领域的金融配置也产生了一系列影响。
左边这张图是科技领域研发支出中,政府、市场以及其他资金的占比,政府支出大概在 20%的水平,这个水平相对合理,企业是大头。但是我们看右边的图,在研发经费里面,财政支出用于基础研究的占比大概是 9.1%,德国的占比是 45%接近 50%,英国、日本、美国财政支出用于基础研究的比例也高于我们国家,也就意味着在厘清政府和市场边界的同时,我们要加强基础研究。越是基础研究,原创性和颠覆式科技创新,它们的外溢性越强,越需要政府承担起这部分的职责。
科技创新领域的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有待优化
在财政领域,我们不得不讨论的第二个问题就是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和责任划分问题,这也是这些年大家一直在讨论的。新一轮财政体制改革到底往何处走?刚刚我们谈到,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科技创新至关重要,尤其是颠覆式创新,而这种创新恰恰外溢性比较强,靠地方政府来支持,我想它的能力不足,当前的地方财政处于紧平衡状态,宏观税负在下行,而支出责任在扩张,这个时候让他来做没有能力没有精力。其次动力和积极性不足,因为这种原创性、颠覆式的科技创新外溢性比较强,地方政府处于一定区域范围内,一定区域的财政资金投入的结果由全国共享,所以地方政府缺乏足够动力。这种创新和研发投入就应当由中央政府实施,从这个角度说实际上也要理顺财政投融资体系,我们说办长事花长钱(谐音)、办全国的事要花国债、办有收益的事要用专用债、办没有收益的事要发一般债,总之要干的事情性质就决定了融资的性质。
这些年财政在支持科技支出的力度不断加大,必须予以高度肯定,但还有继续完善的地方。可以看到两张图,第一张图是科研支出,中央支出占比和地方支出占比的比重,中央支出的占比总体在不断下行,也就意味着这些年的科技支出研发逐步依赖地方政府支出。紧接着我们看右边的图,这张图就是财政资金里面的基础研究中,中央和地方支出占比。首先我们要肯定中央支出的绝对主导地位,但是这些年的发展趋势,中央的支出占比在往下走,我们可以看到财政在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第二个问题。
激励科技创新的财税政策与制度有待完善
第三个问题是激励科技创新的财税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其一是支出端:财政支出力度有待提高,结构有待优化。财政科学技术支出规模有明显提高,但是仍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目前财政用于科技创新的支出不到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 5%,还有进一步提升空间;科学技术支出结构不合理,基础研究支出占比较低,不利于原创性或颠覆性创新成果的出现。其二是收入端:激励科技创新的税收政策精准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科技研发人员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不足,对个人的研发激励不足。税收优惠政策缺乏退出机制。一方面财政收入持续承压,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提高政策精准度。目前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政策“一刀切”,但初创型高新技术企业研发风险更高。目前普惠性税收优惠政策过多,导致中小企业(重要的创新主体)对科技创新优惠政策不敏感,不利于激发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
激励绿色发展的税收制度有待完善
第四,我们可以看到新质生产力本身是绿色生产力,但是税制结构的绿色化程度到底如何?可以看到当前的税收结构绿色程度,主要是消费税、环保税和资源税,但是当前的消费税主要范围是烟、酒、油、汽车这四个税目,范围还不够,是高污染、高耗能的,还没有覆盖到,资源税、环保税的税率是过去从资源费和环保费平移过来的,税率还不够高,也不利于维护促进绿色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我们可以看到的财税领域追求新质生产力方面存在的几个问题。
三、金融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方向
金融在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刚才欧阳行长谈得非常清楚,谈到了融资结构上的不合理。我认为还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直接融资占比低,间接融资占比高,德国和日本的银行体系比较发达,但和他们比较,我们的直接融资占比也仍然不高。二是直接融资里,投早投小的占比低,如果要支持这个领域取得巨大发展和成绩,如果是投的大多是目前看得见未来大概率能够有收益的企业,而没有投早投小,未来大批量涌现出高科技企业恐怕也难以实现。三是间接融资里投向科技贷款的占比偏低。所以刚刚我特别受欧阳行长的启发,他提出要修改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比较低,能不能以通过成立子公司的形式,支持科技投资和风险投资?
时间关系,我就不再具体展开。刚刚谈到了问题,实际上解决方案也蕴藏在问题之中。
一是理顺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政府的职能是提供知识产权保护,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集中在基础研发领域。二是财政支持科技创新的过程中,科技领域的事权和支出责任要进一步上收到中央政府。三是要推动税制绿色化构建。四是财政收入政策要进一步加大对研发人员个人所得税的优惠,支出政策要进一步加大研发强度。当前的研发强度,全国研发支出比 GDP 比值已经达到了 2.63%,这和我们自己比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和国际比仍然不够,这是我们可以看到财税的四个方向。
金融领域,一是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发展直接融资,调整优化融资结构。二是在直接融资方面,要大力拓展投早投小的方向。三是在间接融资中,要加大对于科技创新的投资支持力度,当然我们说加大不是直接就能加大,必须要从考核激励机制的角度做出重大变革。具体而言有四个方面。
一是深化资本市场制度改革,提升直接融资占比,通过融资结构的整体性优化来发挥服务科技创新的功能。其一,严把入口的同时要为科创企业保留融资的“绿色通道”;其二是畅通出口,通过严格执行退市制度发挥资本市场优胜劣汰功能,动态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进而提高直接融资吸引力;其三,完善科创企业的股权激励机制;其四,加大科创再融资支持力度,推动高效实施并购重组;其五,加强债券市场对科技创新的精准支持。
二是扩大长期资金来源、畅通创投退出渠道,优化创业投资发展的制度环境。其一,通过优化税收、监管、容错和考核等制度机制,引导扩大创投基金的资金来源,鼓励社保基金、保险资金、国有资本等长期资金投资创投基金。税收优化方面,健全投资创投基金的税收优惠政策,放宽投资创投基金的税收核算方式的扣除条件。监管约束方面,适度放宽养老金、保险资金、企业年金等长期资金投资创投基金的限制。容错机制方面,通过合理差异化使用条件和免责条款设置,健全容错机制,提高国有资本的积极性。考核机制方面,优化长期资金投资机构和团队的考核机制,鼓励形成长周期的投资和配置策略。其二,完善协议转让、并购交易等多元化退出渠道,解决投早、投小资金的后顾之忧。支持扩大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基金份额转让试点范围,对符合一定条件的 S 基金管理人给予政策激励,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参与份额转让试点,鼓励发起设立 S 基金专业委员会。完善并购重组相关法律体系,优化兼并重组相关税收政策,完善自然人股东适用标准、各类创新支付工具适用情况、跨境重组适用标准,推动并购重组程序
的简化优化。
三是以丰富科技信贷产品为抓手,提高间接融资服务科技创新的普惠性和精准度。其一,加大银行科技信贷产品的供给力度,扩大科技信贷规模。发挥好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的激励作用,鼓励商业银行将服务科技创新纳入战略规划,加大对科创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针对初创期的科技企业,开发风险分担与补偿类贷款,提升科技型企业“首贷率”。针对成长期的科技企业,积极拓宽抵质押担保范围,鼓励开展供应链金融、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业务。其二,完善差异化科技信贷管理和考核机制。鼓励商业银行建立以企业创新能力为核心指标的科技型企业融资专属评价体系,执行差异化授信审批机制,提升对中小科技型企业授信能力。推动银行建设科技金融专业或特色分支机构,适当下放授信审批和产品创新权限。推动发展科技金融尽职免责制度,建立尽职免责负面清单。
四是以估值体系优化、复合人才队伍建设、数字化水平提升为基石,提高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综合服务水平。其一,优化科创企业估值评价体系。围绕“研发投入、科技人员、发明专利、产权转化”等指标,形成科学系统的企业科创成长属性评价体系,设置准入基础分值,使科创属性界定可量化、可评价。其二,加强金融行业科技复合人才队伍建设。鼓励金融机构聚焦重点领域,建立内外部专业投资团队;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内部科创金融知识培训。其三,加强金融领域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运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创新实现数字化转型,减少信息差,提高金融服务效率。通过数字化转型重塑金融系统风控模式,提高风险识别和控制效率。
我今天的汇报就到这里,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批评指正,谢谢大家!